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oa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1 目的 探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MVD治疗的200例HFS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指导MVD。以术中发现为金标准。结果 除1例阴性外,术中发现责任血管199例,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111例,小脑后下动脉52例,椎动脉(VA)29例,AICA联合VA有7例 。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与术中发现一致性一般(κ值=0.326),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90%、100.00%和91.00%;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与术中发现一致性良好(κ值=0.651),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0%、100.00%和100.00%。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预测责任血管的效果明显优于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P<0.001)。200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症状完全缓解142例(71.00%),部分缓解51例(25.50%),无变化7例(3.50%)。结论 MVD治疗HFS术前应用3D Slicer软件根据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手术路径,可以降低遗漏责任血管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57 260 886169 王强,杨岸超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并发孤立颞角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2 目的 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切除术后并发孤立颞角综合征(TTH)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2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的48例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2例(25.0%)发生TTH;7例肿瘤最大直径≥4.0 cm。8例(66.7%)术中使用止血材料;11例(91.7%)术后出现脑室周围水肿;中线偏移9例(75.0%);3例术后放置脑室外引流管。发病时间7 d~10.5个月,中位数3.5个月;9例(75.0%)为迟发性TTH。5例保守治疗;7例手术治疗(4例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脑室外引流术,1例开颅去骨瓣减压术,1例神经内镜脑室造瘘失败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均缓解。出院后随访1.2~5.5年,中位数2.7年;所有病人症状均改善,未见复发。结论 大多数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TTH表现为迟发性。症状轻微的TTH,先考虑CT或MRI密切随访。如果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建议手术治疗。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61 263 908654 郭翔,王秋红,许峰峰,杨冰 经侧裂-岛叶入路与经皮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3 目的 对比分析经侧裂-岛叶入路和经皮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手术治疗的86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36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观察组),50例经皮层入路手术(对照组)。术后24 h内复查CT计算血肿残存率,术后3、12个月采用GOS评分评定预后;术后12个月进行言语功能测定。结果 观察组术后24 h血肿残余率(16.7%,6/36)明显低于对照组(44.0%,22/50;P<0.05);观察组术后3、12个月GOS评分[分别为(3.42±0.50)分、(4.24±0.44)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04±0.40)、(3.78±0.42)分;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言语功能恢复良好率(84.8%,28/33)明显优于对照组(60.4%,26/43;P<0.05)。结论 与皮层入路手术相比,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清除基底节区出血创伤小,血肿残存率低,言语功能可得到良好保护,能最大限度保护病人神经功能并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64 267 885240 钟波,邹国荣,张冬根,胡友珠,罗庆勇 出现眼部症状的听神经瘤的诊治分析(附16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4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出现视力改变的原因以及出现眼部症状的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有眼部症状的16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中,年龄<40岁有9例,大型或巨大型肿瘤占81.25%,术前均合并有脑积水。16例均采取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术前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5例,行Omaya囊置入术3例,术中行侧脑室-枕大池分流术1例,术后脑积水加重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2例,术后脑积水未缓解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行伽玛刀治疗。16例面神经均解剖保留,术后2周复查显示视力好转8例,无改善3例,恶化5例(3例双目失明,2例光感)。术后随访6个月,13例肿瘤全切除者无复发、3例次全切除者无进展;8例视力好转者恢复正常,3例视力无改善者有好转,5例视力恶化者无改善(3例双目失明,2例光感)。结论 中青年大型听神经瘤合并脑积水易发生视力改变,容易误诊。确诊后,应尽早手术缓解脑积水,挽救视力,术后脑积水缓解率高。术前视神经萎缩者,术后视力恢复差。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68 270273 990018 秦汉,胡军民,秦海林,黄成 人工硬脑膜在硬膜下电极埋置术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5 目的 探讨使用人工硬脑膜修补替代自体硬脑膜原位缝合在降低硬膜下电极埋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行硬膜下电极埋置术的30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的163例采取自体硬脑膜原位缝合(自体硬脑膜组),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手术的145例采取人工硬脑膜修补(人工硬脑膜组)。两组手术评估、手术操作均为同一治疗团队完成,除对硬脑膜处理方式改变之外,其余手术流程保持一致。结果 自体硬脑膜组术后继发颅内出血13例(7.97%)、脑脊液漏22例(13.50%)、颅内感染5例(3.07%);人工硬脑膜组术后继发颅内出血4例(2.76%)、脑脊液漏7例(4.83%)、颅内感染3例(2.07%)。人工硬脑膜组术后继发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自体硬脑膜组(P<0.045)。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45)。结论 在硬膜下电极埋置术中使用人工硬脑膜修补替代自体硬脑膜原位缝合,在降低继发颅内出血、脑脊液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71 273 816490 张伟,夏毅,井晓荣,王超 Atlas支架“类冰淇淋”技术在伴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6 目的 探讨Atlas支架“类冰淇淋”技术在伴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采用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0例伴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DSA发现动脉瘤颈处发出重要分支血管,术中采用“类冰淇淋”技术辅助栓塞。术后造影显示支架在位良好,动脉瘤致密栓塞,载瘤动脉血流通畅,分支血管血流通畅,未发生出血或缺血性事件。8例术后6个月DS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失访。结论 针对伴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动脉瘤,利用Atlas支架远端开环、精准释放、锚定特性的特性,使支架远端部分置于动脉瘤瘤颈,形成“类冰淇淋”技术,保护重要分支血管,支撑弹簧圈,可增加瘤腔内弹簧圈致密度并保护分支血管。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74 276279 935394 杨松,宋海涛,陈森,纪德峰,徐增良,聂文 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恢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7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前瞻性收集60例颅脑损伤后伴发吞咽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NMES组(n=30)。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包括进食训练、吞咽训练、屏气训练及发音训练等;NMES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疗程均为4周。运用洼田饮水试验(KDWT)分级、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结合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评估吞咽功能。结果 治疗前,两组KDWT分级和PAS评分均为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两组KDWT分级明显降低(P<0.05),PAS评分明显增高(P<0.05);而且,NMES组KDWT分级和P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伴发吞咽功能障碍,在积极吞咽训练基础上进行NMES治疗显著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77 279 817529 向婷,姚金茜,邵彬,童春梅,黎华茂 “两线相交”法在侧颅钻孔引流术前定位钻孔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8 目的 探讨“两线相交”法在侧颅钻孔引流术前定位钻孔窗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20例因头晕、头痛等原因做颅脑CT检查的志愿者,CT检查前,在侧颅随机选取一个点,将回形针置于头发根部并最大限度接近皮肤,回形针的长轴与耳廓前缘平行,使用皮尺手工测量回形针内小U形结构底部至外眦(孔眦径)、耳屏前缘根部(孔耳径)的距离;CT检查后,在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孔眦径、孔耳径。验证方法:根据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值制作相应长度的两根棉签,将两根棉签拿到志愿者侧颅获取颅上区的交点,计算交点与模拟钻孔窗的偏离。结果 手工皮尺测量孔眦径8.20~11.20 cm,平均(9.36±0.86)cm;CT测量孔眦径8.10~11.40 cm,平均(9.39±0.90)c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516)。手工皮尺测量孔耳径7.30~9.30 cm,平均(8.50±0.53)cm;CT测量孔耳径7.60~9.40 cm,平均(8.51±0.51)c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920)。验证结果:两棉签交点与实际模拟钻孔窗的偏离0~0.40 cm,平均(0.18±0.11)cm。结论 利用“两线相交”定位侧颅钻孔窗便捷、准确,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80 282 837918 蓝海龙,柏妞,肖叶玉 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的外科治疗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9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1月外科治疗的3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均在出血72 h内手术,其中31例采用显微夹闭术,7例介入栓塞治疗。随访3~4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9例,1分6例,2分5例,4分1例,5分1例,6分6例;预后良好率为78.95%(30/38)。结论 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根据CT影像显示的出血量、Hunt-Hess分级,结合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特点,以及病人年龄与基础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急性期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83 285 814225 曹金昌,赵斌,罗清泉,甘立新 超早期康复干预对TESSYS-ISE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0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康复干预对TESSYS-ISE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前瞻性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均采用TESSYS-ISEE技术治疗,其中18例术后超早期(8 h内)进行康复理疗(观察组),18例采用常规(24 h以后)康复理疗(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采用Barthel评分评估自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1例术后因神经麻痹再次手术,其余35例动力位X线检查未见明显腰椎不稳情况,无神经根管周围血肿、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术后24 h ,观察组VA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ESSYS-ISE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超早期康复理疗,可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有利于尽快康复。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86 288294 907403 董丹丹,徐慧玲,熊承杰,蒋翔,徐丹,连俊红 胶质母细胞瘤的PLK2表达及临床意义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1 目的 探讨Polo样激酶2(PLK2)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计算机检索TCGA数据库,获得163个GBM组织、207个正常脑组织的PLK2表达临床资料,分析PLK2的表达情况;检索UALCAN数据库分析PLK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手术切除的GBM组织50例及颅脑损伤减压术切除的非肿瘤脑组织20例为对照,RT-PCR分析GBM组织PLK2 mRNA表达,MSP法分析PLK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同时分析GBM组织PLK1 mRNA表达水平与病人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GBM组织PLK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脑组织(P<0.05),PLK2高表达组GBM病人中位OS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UALCAN数据库分析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GBM组织PLK2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较高(P<0.001)。50例GBM组织标本PLK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根据GBM组织PLK2 mRNA表达中位值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50例GBM中,高表达20例,低表达30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LK2 mRNA高表达是GBM病人生存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PLK2 mRNA低表达GBM病人中位OS更长(15.5个月 vs. 10.0个月;P<0.001)。PLK2高甲基化GBM组织PLK2 mRNA表达水平更低(P<0.001)。结论 GBM组织PLK2呈低表达,可能受其DNA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调节。GBM组织PLK2低表达水平较低的病人可能是GBM的独立预后因素。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89 294 977456 王序,许红旗,梁洪磊 胶质母细胞瘤免疫微环境中氨基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2 脑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脑肿瘤,即使采用以手术切除肿瘤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病人预后仍然很差。代谢异常是肿瘤细胞重要标志之一。氨基酸代谢重塑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氨基酸异常代谢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能量基础、为致癌基因表达提供原料以及为促癌基因活化提供配体,从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氨基酸代谢重塑可为GBM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针对色氨酸、精氨酸和谷氨酸在GBM中的代谢及其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展开综述,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95 298 825248 朱占胜,陈谦学 ZFTA融合室管膜瘤的诊治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3 室管膜瘤包括多种类型,可发生在幕上腔室、颅后窝或脊髓。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特定的解剖部位、组织学、基因表型的特征,对室管膜肿瘤分类系统进行了多次更新,并应用新的分类系统来预测评估病人的治疗结果。2021年,WHO组织更新分类,因为ZFTA融合阳性室管膜瘤的基因融合不仅涉及RELA,还包含如MAML2/3、NCOA1/2、MN1或CTNNA2等基因融合,所以室管膜瘤ZFTA融合阳性型成为了最新的室管膜瘤类型。本文通过回顾幕上室管膜瘤分类的变化、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概述ZFTA融合室管膜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策略选择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对ZFTA融合室管膜瘤这一新定义的幕上肿瘤的认识和诊疗提供参考价值。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299 303 837147 刘力,罗霜,程书文,龚敏,周广平,王翔 m6A修饰在胶质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4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即使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手术联合术后放/化疗),效果仍不理想,预后很差。所以,了解胶质瘤的病理生理机制极为重要。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是RNA修饰中最常见的RNA转录后修饰方式,几乎在所有的生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6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高丰度的重要转录组标记,在神经系统发育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m6A修饰与胶质瘤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目前关于m6A修饰在胶质瘤中的作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m6A修饰在胶质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以及在治疗、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304 307312 904487 孙杰,胡涛 β-榄香烯抗胶质母细胞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5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复发率高、生存时间短、病死率高等特点。β-榄香烯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等多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通过回顾现有的基础研究及相关成果,对榄香烯在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概括,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308 312 771095 王晓宇,李彩和,陶新楠,郭建忠 神经内镜下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6 神经内镜技术是微创神经外科理念在临床的应用,具有创伤小、安全度高、恢复快等优点,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目前,随着神经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加上神经内镜质量和分辨率的提高,使得神经内镜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目前,神经内镜可通过微创方法到达大脑和椎管的特定区域,逐渐成为许多微创手术方法的合适替代选择,如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颅底手术、颅内囊肿切除术、脑室内肿瘤切除术等。本文旨在讨论神经内镜手术的适应证、应用技巧、优缺点,以便临床医生更熟悉神经内镜在某些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技术和挑战。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313 317 760346 谢春美,赵庚水,孙亚雪,张文超 复合手术治疗急性进展性硬膜外血肿1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7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致残率高等特点。尽管目前开颅手术及钻孔引流术等常见手术方式能有效清除血肿,但仍有部分病人由于缺乏针对责任血管的处理,导致血肿继续进展、病情恶化。本文报道1例75岁女性,因交通事故致意识障碍3 h入院,颅脑CT示右侧颞顶部急性硬膜外血肿,血肿量约28 ml。拟行介入栓塞控制出血,二期行钻孔引流术。在导管室完成股动脉穿刺后,突发右侧瞳孔渐散大至5 mm,考虑进展性血肿增大导致小脑幕切迹疝形成。立即行Dyna-CT确认血肿迅速扩大,随即行硬通道穿刺血肿,抽吸出65 ml活动性出血;造影见右侧脑膜中动脉后支造影剂外溢,证实其破裂活动性出血,予以Onyx胶栓塞后即刻造影见出血停止。Dyna-CT引导下于右侧颞枕部再次穿刺抽吸出205 ml血液。之后行开颅手术,取右侧颞顶枕部马蹄形切口,铣开约12 cm×10 cm骨窗,清除硬膜外血肿约80 ml;放射状剪开硬膜后,清除硬膜下血肿约20 ml,同时去除骨瓣。术后1 d复查CT示血肿基本清除,未见新发血肿。术后8个月随访,GCS评分15分,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因此,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应准确判断血肿的部位、性质、出血来源和进展速度,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结果。 2024年05月30 00:00 2024年05期 318 320 824382 刘成云,杨华,徐源,彭瀚,周兴旺,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