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oa 避免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误诊的新见解及对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01 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是指由多种脊髓、脊柱及其周围结构的血管性病变,导致脊髓引流静脉回流受阻或椎管外静脉血逆流入椎管静脉系统,使脊髓静脉系统压力增高、循环减慢而产生的脊髓功能受损的一组综合症状,常见病因包括脊髓血管疾病、硬脑膜动静脉瘘、椎动静脉瘘、椎旁静脉系统狭窄和闭塞等。由于对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缺乏,加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本文总结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并对我院40年来收治的、外院误诊的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病人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05 710 1086766 马廉亭,杨铭,吴涛,李俊,李明,潘力,黄河,徐召溪,秦杰,赵曰圆,安学锋,马生辉 瘤腔内支架血流重建术治疗从瘤体发出分支血管的颅内动脉瘤:附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02 目的 探讨瘤腔内支架血流重建术治疗从瘤体发出分支血管的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未破裂动脉瘤,1例破裂动脉瘤;2例动脉瘤有重要功能的分支血管从瘤体发出,瘤腔内应用支架重建血流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术后造影显示2例动脉瘤均致密栓塞,分支血管通畅。术后随访9、10年,动脉瘤无复发,神经功能完全正常。结论 瘤腔内支架血流重建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从瘤体发出功能血管分支的动脉瘤是可行的、有效的,不仅可以治疗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还可以重建从瘤体发出功能分支血管的血流,确保脑功能正常。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11 715 1116681 马生辉,秦海林,赵曰圆,秦杰,安学锋,王荧,黄河,宋健,杨铭,马廉亭 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超声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03 目的 探讨在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超声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6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超声辅助下经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肿瘤全切除22例,部分切除3例,活检加椎板减压术1例。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6例,室管膜瘤4例,星形细胞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术后1周Mc Cormick评分Ⅰ级20例,Ⅱ级4例,Ⅲ级 2例;术后6个月Mc Cormick评分Ⅰ级22例,Ⅱ级2例,Ⅲ级 2例。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结论 高颈段椎管内肿瘤尤其髓内肿瘤手术难度大,要求高,全切除困难,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超声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对全切除肿瘤并最大限度保护神弪功能有重要价值。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16 719 1032269 韦可,杜威,杨柳,夏敏,吕丽辉,莫雪红,姚国杰 脑室播散型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后存活2.5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04 目的 探讨脑室播散型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脑室播散型复发性GBM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例57岁男性,因右侧颞枕叶占位,行开颅手术全切除病变,术后病理显示IDH野生型GBM(WHO分级4级),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术后给予标准Stupp方案治疗。术后1年复查MRI发现左侧脑室壁近室间孔处及透明隔结节样强化,考虑疾病进展,进行化疗5 d,因并发严重免疫抑制合并重症肺炎而停止化疗;4个月后复查MRI发现左侧尾状核头、胼胝体膝、透明隔结节样强化灶显著增大,对新发病灶行三维调强放疗;1个月复查MRI显示病变继续进展,双侧脑室及第四脑室软膜强化,考虑脑室播散。采用帕博利珠PD-1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2个疗程,病灶完全消失。2年后,病人自行停用单抗治疗。停用半年复查MRI发现左侧脑室内广泛病灶,继续采用单抗治疗,但病变仍快速进展;1个月后复查MRI显示左侧侧脑室及第四脑室被强化的病灶完全填充,2个月后,病人死亡。结论 本文病例总生存期超过4年,自脑室播散后总生存期维持约2.5年。这提示放疗+靶向+免疫的联合治疗方案可能成为复发性GBM病人的可选治疗方案之一。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20 723728 1104737 郭晓鹏,王裕,马文斌 HJURP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基于CGGA数据库的生信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05 目的 探讨Holliday交叉识别蛋白(HJURP)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获取mRNAseq-325数据集中325例胶质瘤的转录组测序(RNA-seq)数据及临床资料,应用mRNAseq-693数据集中693例脑胶质瘤数据进行验证。利用R语言软件分析HJURP的表达和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HJURP表达对人脑胶质瘤生存的影响。结果 胶质瘤HJURP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IDH基因型、1p19q共缺失状态、WHO病理分级有关(P<0.0001),与胶质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与HJURP高表达组相比,HJURP低表达组显示出显著的生存优势(P<0.0001)。GO、KEGG及GSVA分析显示HJURP参与脑胶质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调控、细胞周期、染色体分离等。结论 HJURP在人脑胶质瘤中异常高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这提示HJURP可作为人脑胶质瘤的生物标志物。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24 728 1077041 孙玉晨,杨生伟,王惠娟 MIR17HG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06 目的 探讨miR-17-92基因簇宿主基因(MIR17HG)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至2022年3月手术切除的115例脑膜瘤标本,另选择80例因颅脑损伤减压术中切除的非主流脑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7HG水平。脑膜瘤病人术后随访术后随访至2023年11月30日或死亡,记录肿瘤无进展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膜瘤组织MIR17HG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且WHO分级Ⅱ、Ⅲ级脑膜瘤组织MIR17HG水平显著高于WHO分级Ⅰ级脑膜瘤(P<0.05)。术后随访0.5~6.0年,中位随访时间3.5年;肿瘤复发/进展28例,死亡14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IR17HG高表达是脑膜瘤病人生存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34;95% CI 1.304~2.305;P<0.001)。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IR17HG低表达脑膜瘤无进展生存时间(5.30±0.18年 vs. 3.94±0.31年)和总体生存时间(5.80±0.09年 vs. 4.75±0.27年)明显延长(P<0.05)。结论 脑膜瘤MIR17HG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且其高表达预示着脑膜瘤预后不良。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29 733 1027942 杨震,宋景军,杨伟,行治国 环氧树脂生物塑化技术在神经外科研究生解剖教学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07 目的 探讨环氧树脂生物塑化切片结合3D Slice结构重建的解剖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研究生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1~2023级硕士研究生48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人。观察组采用环氧树脂塑化切片辅以3D Slice重建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尸头标本解剖教学。结果 观察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分别为(78.29±10.91)分、(77.79±12.45)分、(88.67±8.10)分,对照组分别为(70.42±8.89)分、(67.38±9.70)分、(74.21±7.43)分。观察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均明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环氧树脂生物塑化切片结合3D Slice结构重建的解剖教学方法对神经外科研究生学习效果和满意度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可为研究生培训过程中的解剖教学模式改进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34 737 1042475 吴虓,逢灿,幸世宙,彭浩扬,张泽钰,陈尚斯,郑苏月,赵业禹,梁亮,万希晨 可拆卸式手动叩背排痰器的临床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08 目的 探讨自制的可拆卸式手动叩背排痰器在神经外科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前瞻性收集神经外科肺部感染6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使用自行设计的可拆卸式手动叩背排痰器进行叩背排痰,对照组采用人工叩背排痰。观察叩背排痰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肺部CT复查结果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呼吸频率明显降低(P<0.01),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P<0.01),肺部CT复查显示病灶吸收情况更好(P<0.01),操作者3 min叩背频率明显降低(P<0.01),操作者舒适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 对于神经外科肺部感染病人,可拆卸式手动叩背排痰器能促进排痰,保持气道通畅,提升治疗效果,并减轻操作者负担。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38 741 956997 余鹏,詹昱新,李冰,王佩 事件相关电位评估重复性亚脑震荡后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09 重复性亚脑震荡是指头部受到反复的轻微撞击产生的脑损伤。虽然单次轻微撞击不足以引发明确的脑震荡症状,但是多次轻微撞击就会对大脑造成损伤。重复性亚脑震荡与长期神经功能改变和累积性脑损伤密切相关,可能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从而导致认知功能的改变,使晚年的生活质量下降。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可以客观地、准确地评估脑功能在重复性亚脑震荡暴露下的变化。本综述对近年来重复性亚脑震荡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为理解重复性亚脑震荡暴露损伤的神经机制提供参考。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42 746 1070062 张浩然,周阳,王铄辰,宋健 事件相关电位评估电磁辐射环境对人脑认知功能影响的优势和不足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1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电磁设备广泛的应用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暴露在电磁辐射中。目前,关于电磁辐射对人脑认知功能有无影响,存在不同观点,并且传统评价人脑认知功能的方法,如评估量表、行为学测试,受主观因素及外界影响误差较大,难以发现微小的认知功能改变。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是一种更为客观、灵敏、经济、全面地评估认知功能的方法。本文对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评估电磁辐射环境对人脑认知功能影响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综述,为预防和治疗电磁辐射环境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47 750 929391 龚宇康,谢杭,程聪,文佳鹏,李响,宋健,徐国政 轻型颅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11 轻型颅脑损伤是最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约占所有颅脑损伤的80%。由于症状轻微,因此,容易被病人及医生忽视。虽然轻型颅脑损伤对大脑的损伤轻微,但其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可能是持续的。传统影像学如CT、MRI识别轻型颅脑损伤的微小损伤的敏感性较低,而神经心理测试受病人主观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事件相关电位(ERP)是通过脑电图记录大脑对特定事件如刺激或任务的时间锁定电活动,是一种高时间分辨率的无创脑功能评估方法。ERP技术以毫秒级监测大脑的动态信息加工过程,客观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如波幅和潜伏期能敏感反映认知功能受损程度。ERP能检测到轻型颅脑损伤可能未表现出的早期认知功能损害,例如注意力、记忆或执行功能的微小异常。同时,功能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等方法,为探索mTBI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就轻型颅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的常用评估技术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探讨评估轻型颅脑损伤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新策略。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51 755 944651 周阳,张浩然,王铄辰,刘立志,伍鹏,宋健,徐国政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诱导剂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新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12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即使采用手术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疗效扔较差。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为一种新发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可以被多种化学药物、物理刺激和生物制剂诱导,引起细胞释放多类损害相关分子模式,从而募集与激活多种免疫细胞,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ICD也被广泛用于诱导脑胶质瘤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本文简要概括ICD及其相关诱导剂的最新进展。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56 760 943470 孙志强,陈谦学 外泌体环状RNA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13 胶质瘤是最常见、最致命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目前,胶质瘤的治疗手段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但几乎所有恶性胶质瘤术后均会复发,并且化疗耐药率高,放疗抵抗率高。因此,探究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外泌体是一种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细胞外囊泡,携带各种不同的物质,例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环状RNA(circRNA)是可由外泌体携带的一类稳定的非编码RNA,其通过作为微小RNA(miRNA)海绵,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外泌体circRNA在胶质瘤增殖迁移、血管生成、耐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61 766 1038841 宋旅萌,李舜,熊平,程银川,夏小超,王子豪 颅-鼻-眶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1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2014 颅-鼻-眶非霍奇金淋巴瘤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属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临床罕见,约占所有颅内恶性肿瘤1.6%,占结外淋巴瘤的1%~2%。该病恶性程度极高,手术旨在明确病理及减轻肿瘤占位效应,主要以放化疗为主,但总体预后较差。本文报道1例颅-鼻-眶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66岁女性,行手术活检,术后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术后随访1个月死亡。总之,颅-鼻-眶非霍奇金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较少见,多被误诊为鼻咽癌、眼眶肿瘤及球后视神经炎等,多数行病理检查可得到明确诊断。该病恶性程度极高,单纯依靠手术并不能明显延长生存期,主要以放化疗为主,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控制,但总体预后较差。所以正确早期诊断该病非常重要。 2024年12月30 00:00 2024年12期 767 768 907780 柏明涛,刘海涛,牛纪杰,庄须伟,李晓龙,张玉海